寶勝集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發展規劃
- 發布時間:2022-05-25 文章來源:寶勝集團 閱讀次數:1677
-
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人才強企戰略,進一步推動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主體作用,強化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帶動引領示范作用,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教育部關于《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發改社會 [ 2019 ] 590號) 和《關于建設培育江蘇省第四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的通知》(蘇發改社會發〔2022〕296號)等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將產教融合工作做實做細,現結合我公司實際,對未來三年(2022年~2024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規劃如下。
一、發展思路
未來三年,寶勝集團將進一步鞏固以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著力解決制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積極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辦學模式,堅持校企合作方針,創新“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緊密型校企合作機制與體制,努力實現校企人才共享、設備共享、技術共享、校企文化互補、校企管理互通的深度校企合作關系,全面提升合作學校辦學能力和我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二、合作院校選擇
以工科為主要優勢學科的大學及職業技能院校,為我公司校企合作優先選擇對象。合作的院校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工業大學、揚州市技師學院、寶應中專、哈爾濱理工大學、鄭州電纜技工學校等。
三、預期目標
(一)利用已建成的博士后工作站、聯合實驗室等載體,通過校企合作中的定向人才培養機制、項目合作、學術交流平臺等形式,拓寬企業與學校人才的視野,培養學校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升企業自我研發能力及生產加工能力。
(二)通過校企合作中的“成人教育”“開放教育”等模式,不斷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的理論知識、專業素養和學歷水平,計劃每年通過學校培訓15~20名企業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
(三)通過校企合作中“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工”,建立聯合培養機制,通過“冠名班”、“訂單班”等形式,利用雙方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學校育人機制和企業用人機制的耦合作用,通過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計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共同實施教育教學、共同開展考核評價,培養符合企業和社會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助力企業招工穩工發展“加速度”。
(四)通過校企合作,為企業引進更多的優秀的、與需求相符且專業對口的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實習,讓實習學生提前了解崗位工作內容、企業文化,增進企業認同感,增加實習學生保留率,同時縮短企業新員工培訓周期及培訓成本,緩解企業階段性生產人員緊缺問題。
(五)聯合為社會各類人員創業就業提供技能培訓和科普教育等工作,培養一批品德高尚、技能精湛、社會急需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四、合作內容及方式
(一)建設實訓基地
公司對現有的員工培訓中心進行改革創新,與合作院校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建立良好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為合作開展科研項目的教師及學生提供專門辦公、實訓條件,合作的科研項目做成真正面向市場、具有實用性的技術。
(二)定向培養人才
遵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規律,充分發揮寶勝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制造龍頭企業作用,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方根據訂單班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共同制定完成學生實習實訓計劃實施和安排;企方依教學要求接受訂單班學生觀摩、操作、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并配合教學計劃為訂單班學生提供設備、場地、人員等方面的支持;關注參與訂單培養學生的外部論證,實現培養內容的社會適應性和合作崗位針對性的充分兼顧與融合,在滿足本企業合作崗位要求外,避免學生形成培養內容的針對性太強而知能面過窄,從而導致學生進崗后的轉崗困難。
(三)新型學徒制培養
校企雙方互認掛牌、員工培訓合作。校方借助繼續教育、職業資格培訓等教育教學資源優勢,按照企業要求,為企業員工學歷提升、技能鑒定、崗前培訓等提供條件。學校參與企業人才的培養、開辦職工學校,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為企業長期培養從事電力(新能源)裝備制造的合格崗位工人,并按培訓結果發放相應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
在企業內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業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以企業為培訓責任主體,以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安全生產規范及職業素養為主要培養內容,通過企校雙師、彈性學制等制度保障,培養一批品德高尚、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企業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技能大賽
企業及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通過技能大賽號召激勵學生認真努力學習知識技能,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術能力。同時,進一步總結經驗,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科研合作
借助高校的科研師資力量,充分利用雙方現有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平臺,在科技前沿、技術示范應用方面開展合作,如:國家、省部級、地方等課題項目的聯合申報,新產品、新技術的共同開發及在制產品難題的攻克等。
(六)學術交流
利用高校和企業在人才技術、網絡技術、示范基地、實訓場地等優勢,開展技術研討活動,邀請相關領域的行家能手,分享科技資訊、創業經驗、市場動態等信息,以更好地開闊視野,啟發思路。學術交流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如:學術討論會、學術座談會、學術報告會,以及學術性互訪、講學、參觀、考察等。
五、保障措施
(一)爭取政策支持
在現有一系列政策基礎上,積極爭取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支持,建立企業與學院共贏長效機制,合力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
(二)健全組織機構
校企雙方共同成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領導小組。由主要負責同志任領導小組正、副組長,各對應部門負責人為工作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負責規劃編制、立項、實施和協調管理等工作,確保規劃目標和責任的順利落實。
(三)完善制度保障
在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下,研究制定相關的規章和制度,將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相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對工作的程序、內容、進度安排、資金使用等進行明確規定,按照工作規劃要求,具體落實任務和責任人,嚴格按照各階段進展情況。使工作有制度、有計劃、有步驟、有檢查、有記錄、有獎懲。
(四)規范工作流程
進一步規范校企合作工作流程,完善校企合作協議,明確各方職責權利義務、合作范圍及內容,保障學生在企業實訓的設備、場地等基本條件,確保學生完成實訓任務,同時學校為企業人員提供培訓、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五)成果宣傳
廣泛宣傳校企合作成果,提高產教融合影響力,企業通過自媒體,介紹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經驗、做法、成果提高產教融合影響力,介紹各項平臺建設的推進情況,擴大產教融合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對學校的教學、招生就業、教學設施等進行宣傳,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就業指導提供幫助;學校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各種媒體上,為企業進行多方位的信息宣傳,和企業合作開展各種項目的實施,共同培養“理實一體”實用新型人才,為社會提供服務。
寶勝集團有限公司
2022年5月25日